原标题:歼15在辽宁舰成功降落5周年:媒体揭秘“完美着舰”黑科技
2012年11月23日,歼15舰载机在航母辽宁舰上成功降落。作为中国航空工业发展中一款具有里程碑式意义的飞机,当歼15舰载机在航母辽宁舰上成功降落时,引来世界普遍关注的目光。
歼15舰载机,是航空工业沈飞研制的我国首款舰载机。长22.28米、翼展15米、高5.92米;有12个武器外挂点,可挂载空空导弹、反舰导弹、火箭弹、航空炸弹等多种武器;配装2台大推力发动机,最大起飞重量32.5吨,最大飞行速度2.4马赫,实用升限20000米,航程3500公里。
2012年11月23日,歼15舰载机在我国第一艘航空母舰辽宁舰上首批完美着舰,成功实现双剑合璧,中国航空工业由此实现从陆地到海洋的跨越。在国外看来,至少要花上一两年时间,才可能攻克的舰载机起降问题,却让中国航空工业的英雄团队,仅在辽宁舰服役两个月就做到了。
全数字化操作系统
孙聪,56岁,先后担任歼15等多种型号战斗机的总设计师。说起歼15飞机研制过程中的自主创新,孙聪仍然觉得这是一个很大的挑战和课题。
孙聪:实际上我们是朦朦胧胧地懂舰载机,但是并不完全懂舰载机,在这样一个前提下,对整个设计生产、设计制造这两大领域来说,都是具有挑战性的。
舰载机与陆地上战斗机最大的不同,就是舰载机在航母狭小的跑道上起飞、降落,而一般航母甲板上的飞机跑道长度只有100多米,大约只相当于陆地跑道的十分之一。如何让飞机在这么短的距离里平稳起飞,一直是困扰他们的一道难题。
十几年前,接到设计生产航母舰载飞机的任务时,孙聪和他的同事们就清楚地知道舰载机研制是一场必须打赢的硬仗。而这场没有硝烟的战斗刚一打响,就面临设计手段、设计方法的重大改变。他们决定要在歼15上尝试全新的数字化设计方法。
既然是全数字化操作系统的高科技产品,无论什么样的条件下都必须保持网络畅通,成了舰载机首先必须攻克的技术难题。因此,研制中,设计师们围绕航母周围的复杂电磁环境,开始各种设计和试验。
孙聪:电磁环境是非常恶劣的,跟陆上飞机相比,不是一倍两倍的关系,是很多倍。那就要考虑三方设计,我们在整个的试验鉴定过程中,是严格按照鉴定程序,有全机的、体系内的,做电磁防护的设计,进行试验验证,最后才拿得出去的。
取保舰载机通信畅通仅仅是设计的第一步,在航母上比起飞还要难的实际是降落,拦阻钩、拦阻索系统直接决定舰载机着舰的成功与失败。然而,拦阻系统是中国飞机制造的一大空白,更是航空工业沈飞公司面临的一道全新课题。
设计方案反反复复,大大小小的试验做了上万次,中国自主研制的国产拦阻钩、拦住索系统终于成功研制,但设计师们还没有来得及品尝成功的喜悦,新的难题又迎面而来。
大型金属3D打印技术